贾璋心想,朝廷把推广金米的成效与考评结果的优劣绑在一起,的确是一手妙棋。
只有让那些做得好的人获得上等考评的激励,让那些做得差的人获得下等考评的惩罚,才能让所有人都积极主动地前往田间地头推广金米,才能让地方亲民官们用心做事。
时光匆匆而逝,转眼间,三年如流水一般逝去。
在贾璋与各地官员的努力下,大盛各省都种上了金米良种。
朝廷的丁口多了许多,而这一点,也正是老百姓日子好过的重要佐证。
若粮食短缺、日子艰难,贫民之家的新生儿很可能根本都活不到名字登上朝廷鱼鳞黄册的那一天。
在那种情况下,丁口别说变多,不变少都算是老天保佑。
而津海这个新组建的行省,在这三年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海港落地、海运兴发,津海行省的商路畅通,经济也变得繁荣起来。
光是市舶司每年收取的税银,就与津海地区的农业税等同了。
除此之外,津海的春酒、津瓷等产品,也销往大盛各地,给津海的商人、工匠,还有提供原材料的农民都带来了不小的利润。
至于金米良种带来的积极影响,更是不用多说。
这一切,都是贾璋为津海带来的变化。
而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
因为贾璋本人,也在自己的而立之年,接收到了新的调令。
工部尚书景韶致仕归乡,绍治帝诏贾璋入京,继任工部尚书一位。
前来宣旨的翰林学士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恭绍鸿图,允怀至理,辅弼之重,所资非轻。”
“尔津海经略兼侍读学士贾璋,文章经国,治事有方,寻高产良种,兴海漕新政,德行出众,才干优长……今右迁工部尚书,众士具瞻,四方属望,自当勉励国事,尽忠职守,方不枉朕拔擢之美意,钦哉。”
贾璋接过旨意,向绍治帝谢恩,又吩咐下属,招待过来宣旨的翰林学士。
在众人离开后,他望着窗外天光,心中生出无限感慨来。
此时此刻,或许只有杨升庵那句“万般回首化尘埃”,才能贴切地形容贾璋的心情了罢?
第219章依依辞行北上京师,拜谒金銮君臣奏对
得知贾璋升任尚书,即将离开津海回京履新的消息后,津海官员一起前往经略府为贾璋饯行。
命雪檀收好这些属官送来的饯别礼物后,贾璋吩咐仆役端茶点来招待客人。
在顾渚紫笋的香气中,津海官员纷纷向贾璋饯别。
他们所说的话,无非是恭喜、敬祝贾璋右迁尚书的恭维话,亦或是依依惜别、万分不舍等伤情离别之语。
在贾璋看来,这些话全都是老调重弹,不过是场面话罢了。
他才不会因为这些话,生出什么不舍之情来。
不过这四年来,他们上下级间相处得还算愉快。
更何况,贾璋心里明白这些属官的想法。
在给上司饯别时,这些老调重谈的话,才是最稳妥、最不容易出错的。
正所谓言多必失,若说掏心窝子的话,动了真情实感,言语中出了差错,得罪了贾璋这个上官怎么办?
他们没有办法保证自己能做到万无一失,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谨慎行事。
正是因为理解他们的想法,贾璋才笑盈盈受了这些人的奉承,没有把他们礼送出去……
在众人中,天津府知府张松年富力强、为人精练、最得贾璋青眼。
因此,在气氛热烈起来后,张松感慨道:“藩台在津海任职四年,新省之内民和年登,人物康阜;对我们这些下属,更是悉心教导、爱护有加,我们着实是舍不得藩台啊!”
然后,又主动建议道:“下官恳请藩台允许我等聊表存心,为藩台准备一场饯别宴会……”
众人听到张松的建议后,纷纷附和起来表示赞同。
但贾璋却面露难色,婉拒道:“多谢大家的美意,只是圣旨已到津海,我却是不好耽搁太久,对陛下的令旨不敬的。”
“待到家人打点好行囊后,我们一家就要乘船北上了。”